節錄自——略談非形色世界

由看不見的世界到非形色世界只有跨出一小步而已,而且非形色世界的概念和其所指稱的「實體」世界,並沒有全然取代看不見的世界。因為看不見的世界是一個過於廣大、精微且鬆散不知所指的世界。而非形色世界則是具體指涉與形色世界相非的世界,且卻可依形色世界的延伸而得到對非形色世界存在的依據、認知的依據等。或者由非形色世界的延伸而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形色世界的依據,或者因人類對非形色世界的進一步認知下,而能夠更進一步地認知非形色世界、形色世界,以及兩者彼此間的相互關係和整體關係。像這樣一個相非、相容、相含屬、相依存又相別存的兩個世界是否能把看得見的世界和看不見的世界說明完整呢?這個問題在未辨證之前,我們就必須先寬懷或誠實地說:沒有辦法把它們說完整,因為可能還有形色和非形色之外也許看得見、也許看不見的世界存在。而邏輯上形色加非形色和看得見加看不見的合成世界好像已經相當接近,但卻依然是不同的概念指涉,所以我們必定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胸懷留下空間再思索、再研究更寬廣或更精微世界存在的以及可能性。
【以上節錄自第1頁】

有太多看得見的東西、看得見的世界,我們經常看著,可是我們卻沒有真正看見,或有些看見了一小部份,卻仍有許多沒有看見的部份,經過一段時光和個體的、整體的人類程度、能力或工具的提升之後,我們卻可以更為清楚地看見了。可是這些還只是看見了的少部分而已,還有太多我們表面上看得清清楚楚,卻還完全沒有看見的東西和世界存在著。前述的情形還是在看得見的或形色的世界而已,對於非形色的部分而言那更是另外一大領域。看不見的東西或世界是不是我們目前都還完全不認識呢?事實上不然。非形色的東西或世界並非我們全然不知的領域,只是由看不見的世界領域跳到非形色世界的領域概念上好像縮小了許多,同樣由看得見的世界到形色世界亦然如此,可是卻有比較具體化的作用。這組概念雖是本人所提出,但在經典中卻有所依據。
【以上節錄自第2頁】

非形色世界並不等於生前死後的世界,生前死後的生命世界只是非形色世界的一部分。我們還很難直接認知非形色世界,但由形色生命的延伸卻是與人類最直接相關的或最急切想要知道的。人類的生命是否只是父母精卵結合而來的呢?這是多數的人類都非常想知道的。當我們從玄學、宗教和哲學等系統得不到滿意的解答之後,轉而寄望於生物、生理等知識系統給我們正確的答案;可是於今看來,生物科技不但不能給我們關於生命知識的完整或較真實的答案,反而已將生命帶向一些更危險、更多災害的境地。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中包括著生物學、生理解剖學等完全找不到的精神、意識現象、活動和作用等。這些除了常態的現象之外還有病態的現象,也就是它們不但是真實的,而且還會有生病的、完全與不全等問題。這些病態有部分可在基因中找到一些病態的狀態,但一般常態不瞭解下病態的內容就更無法知悉,單從科技面加以入侵改造到底是加重破壞、壓抑該現象而破壞其它現象,或是真的把它們給治好了呢?到現在為止我想還沒有一個科技專家敢說他們把病完全治好了。
【以上節錄自第4頁】

重疊的世界可以從形色世界來看,也可以從非形色世界來看,不過目前由於形色世界的局限還沒有被打破,要從此角度強加討論似乎有困難,因此我們先跳到非形色世界來看。形色世界有太多無法解釋的事物,如天地是何時、如何形成的?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既有形成必有毀壞,但偏偏人類無法理解天地是何時因何而形成的,且也一直無法知道或確定它們會毀壞,雖然曾看到或掌握到太多天地事物的變化。而人類的建構物和文明似乎可以確定經過一些時候或在某些契機下會毀壞、再形成、再被創造等,更明顯的是人一定會死,但卻也一直有其他人被生,而一直在生命的點線平面上「成住壞空」等。從個體來看一直有生生死死的問題,而生死間的人一直串起人類生活世界的種種關係、建構、成敗得失等,其間的生命主體尤其是人是否也依之形成──消失的必定只是毀壞或消滅這樣的片斷而已呢?好像在進行較長時間的延續的好像是會影響到子孫的個人信譽、榮辱、財富等,難道真的沒有生命主體性永恆延續的一面嗎?人類目前是因為某種不確定或不知的尊重永恆生命面,而對生命有某些不知對錯合宜與否的某種尊重,否則人類社會、世界將在秩序面、價值觀面和規範面會有大量消退和逆反性崩潰。

從非形色世界生命主體的常態發展和過程而言,清楚可見的是生命主體在非形色世界的生存、生活,到某一階段之後,其生命會起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結果之一便是投胎到形色世界的生命主體的內部深處,去過另一種不同層次、不同階段、不同內容、不同活動性……的受限性生活。這種生活到某種極限之後,生命主體又會面臨非常大的變化,其結果之一便是能順利地離開形色生命體和生活世界而到非形色世界來。
【以上節錄自第8頁】

剛到非形色世界以後的生命主體,尤其是剛由人類身上瞬間由大而小(請參考〈談神(四)〉)縮退出來的生命主體,是沒有能力生活的。瞬間由大而小的生命性巨大變化,是非常疼痛且昏頭裂腦的。這種情境下的生命主體必然處在幾乎完全休息的狀態,而生命本身有何保障能讓這樣的生命主體存在著不會死掉呢?這又要回到死亡的瞬間來看,因為死亡的生命意義之一就是要放掉已經無法再讓其生命永恆主體再成長、再擴展能力、再增進內涵的生命機體。那麼死亡是要放掉生命機體中的什麼呢?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問:死亡時要從生命機體、生命體中帶走什麼呢?這是一門大學問,但卻不是任何人可以去左右的,因為這是生命超越於知識、智慧、意識、意志和價值之外的決定能力自身在決定的。當然,我們也可以檢討一下,想想生命固然有些瞬間的能力和動作,不過死亡這種有長有短的生命「瞬間變化」,必定不可能完全在瞬間才開始來進行這樣的工作,事實上這種死亡的動作雖然在瞬間進行,可是它卻是日常天天在做儲備。倒不是說人活著就是為了儲備死亡,而是這種生命內在的養成、成長、提升、成熟……就是生命本身的價值、意義和工作。壽終正寢的人便是累積成長到死亡那一刻,便順理成章地帶走其生命的能力、智慧、理性、情緒、情感、道德、人際理則、面對時空的態度和能力……等。這些依其生命系統、關係、功能、作用等,在生活過程中依「函數」關係,點點滴滴地儲存、揚棄、提升、下降、成就或敗壞地變化於生命內在。死亡時隨其體系而脫離人體以進入非形色世界。

因此死亡時能帶走越多元、越高級、越有能力、越高級能量結構化……的生命系統、內容、內涵越好,從價值面來看,那便是人於形色世界的生命成就高低的一種尺度。這種標準不是社會定的,不是生命體外定的,而是生命內在自身定的。就另一階段的生命而言,那又是一個非常現實且簡單的問題,就是所帶出來的生命系統、能量、能力和內涵等,正是新階段生存、生活的根本。在所謂上天還沒有成立以前,這種非形色世界的新生體是沒有其他生命主體給予照顧或安排的,必須非常孤獨、寂靜地於其可能存在的非形色世界中飄蕩浮沉。上天成立以後,對這樣的新生主體會程度性地依其狀態、能力、功德、健康、成績單、生命身世關係等,給予某一程度的適當安排、給予生存的空間等,但一切卻都是該生命主體自己必須去面對,沒有任何第二主體可能替代其生命的成長。
【以上節錄自第89頁】

 

*以上內容節錄自《建構生命社會學14——活性生理靜坐實際與理論(八)——破除魔障(四)》之〈序——略談非形色世界〉